第三百六十五章新的“巴巴罗萨计划”---_民国之我有时空门
起点笔趣网 > 民国之我有时空门 > 第三百六十五章新的“巴巴罗萨计划”---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三百六十五章新的“巴巴罗萨计划”---

  欧洲历史上,欧洲人歧视华人从未停止过,对旧中国的落后和愚昧持侮辱性态度,而且与美国不同,因为欧洲曾遭受成吉思汗的祸祸,所以还多出一种黄祸论。

  这种极端的黄祸论蔓延很长,欧洲大陆虽然内部矛盾尖锐,但是黄祸论一下子让他们找到了团结起来的理由。

  所以在十九世纪末,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时就显得如此齐心协力,否则就不会有“八国联军”的行动。

  而现在中国与美国、英国为敌,就连与英国作战的德国联盟国家,依然冷眼看待亚洲的战火,要么觉得与己无关,要么心理上还偏向同是白人的美、英国家。

  不过希特勒的想法是不一样,他自己是有意想与中国结盟的,可惜遭到中国人的拒绝。

  希特勒很清楚,始终不被人看好的中国海军能够驰骋太平洋,绝对与那位余先生有关,中国的先进武器和技术令德国人羡慕不已,而且中国既然敢把先进的战斗机、近炸炮弹和对舰作战的反舰导弹高价卖给德国,说明中国人肯定会有更先进武器压箱底。

  德国高层没有人给希特勒建议德国与中国结盟,除了歧视中国人的心态外,也与本来要成为德国盟友的日本被中国打得奄奄一息有关。

  但有许多德国高层建议希特勒与苏联结盟,让苏联加入到德意联盟中,毕竟从1939年战争爆发后,苏联对德的贸易,也让德国避免英国海军的封锁。

  德苏战争前的德苏贸易,后来苏联也被指责此举实际上是养虎为患,德军在二战前期的强大与苏联支援有很大的关系。

  真像这些人建议那样,如果德国这时与苏联结盟,这世界就不可能有对手,美国联合英国同样不是德、意、苏联结盟体的对手。

  从希特勒自传《我的奋斗》中可以看出希特勒是极端反对苏联和共产主义的,希特勒担任德国元首后,对外政策也不再全凭个人爱好,所以才有德、苏互不侵犯和经济互助条约。

  既然大家如此建议,那种谈谈吧。

  但这一谈还真谈出问题来了。

  德方认为,苏联应该朝南发展,通向印度洋的地区作为其势力范围,特别英属印度是很大的一块肥肉,说白了,欧洲现在剩下的利益不多了,而且都基本已经是德国的菜,你们苏联应该转向南,哪里除中东外,不是还有印度吗。

  而苏方认为德国军队立即撤离芬兰,然后苏联与保加利亚签约,与土耳其签约,可以获得黑海海峡的租借权,并建立军事基地,承认巴库以南凡是通往波斯湾的地区为苏联领土,

  特别是,罗马尼亚虽然是德国的马仔,但它趁一战之乱侵占苏联的地方应该归还回来。

  这样的胃口实在是太大,当希特勒听到苏联的要求后,知道谈判不会再有结果,苏联与德国的结盟问盟题也就彻底画上句号。

  希特勒决定以武力解决苏联问题,既然无法成盟友,那么只能成为敌人。

  所以,从1941年初希特勒已经有攻打苏联的决心,他还不时给手下的将领多次讲进攻苏联的必要性,那是德国成为欧洲盟主的前提,而且苏联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有德国需要的粮食、煤矿和石油。

  希特勒《我的奋斗》一书中就将苏联欧洲部分描绘成德国的“后花园”,或许这也是他的梦想。

  如果换到中国,真不需要希特勒费口舌,“三国”的故事深入了中国民众之心,谁都能理解刘备最早联合孙权时所说的“先干翻曹操,咱兄弟俩再比输赢”。

  原时空抗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来调停中国两党矛盾,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中国的文化,更不说两党本质的不同,国民党是为资本家、地主服务,土共是为人民劳苦大众着想,那真是水火不容。

  当然了,没有文化的蒋秃子也被美、苏两国调停代表忽悠瘸了,他托美国代表赫尔利给教员传话“你去新疆当省长”,新疆作为抗战时期战略大后方,又跟苏联接壤,当时国共双方人员乘飞机去莫斯科,飞机都会在乌鲁木齐短暂停留,对土共来说这可是好地方,当然教员听到这个消息,只是呵呵一笑。

  欧洲现在的局势差不多与中国的“三国演义”很是相似,原来在欧洲争霸的有德国、英法和苏联等三方大国,现在法国投降,英国缩回英伦三岛,剩下争夺欧洲利益的国家就是德国和苏联。

  德国和苏联必有一战,何况苏联也表现出浓浓的侵略性。

  以徐远山的看法来说,希特勒的战略水平不咋地,与苏联作战只会挑起战争,而不知道如何结束战争。

  但希特勒这货战术水平还是很高的,德国及其盟友的四百多万部队已经布置到德苏边境上,竟然还能让斯大林不产生怀疑,这中间德国成功使用了各种欺骗战术。

  斯大林不是没有收到相应情报,关键是他不相信啊。

  斯大林不知为何缘故,坚定认为在英国失败或投降前,希特勒纳粹德国不会进攻苏联!

  德军制定的“巴巴罗萨计划”旨在以一场快速的会战歼灭位于苏联西部地区的苏军主力,防止战斗力完整的苏军退入后方的广大区域,德军将战线推进到列宁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阿斯特拉罕一线,从而使苏联的战争潜力被大大削弱,无法再成为一个军事强国对德国产生威胁。

  “巴巴罗萨计划”不是征服整个苏联的计划,只是想把苏联的欧洲部分占下来而已。

  希特勒的战略失误,就是低估的苏联动员能力和苏联红军后期的实力,把闪电战打到最后成了德国军队最不愿意的阵地消耗战。

  也就是说,希特勒从没有去想被德军侵略近半国土的苏联后期会怎么办;苏联红军前期失利后,斯大林将会如何考虑。

  德军横扫整个欧洲大陆,又多出两年整军时间,也让希特勒的信心爆棚,对他来说统一整个欧洲指日可待,这可是德国几代人的梦想。

  而且现时空“巴巴罗萨计划”对德国最有利的地方,就是时间比原时空的6月前移了两个月:原时空“巴巴罗萨计划”按照希特勒的命令,是准备在春天的4月里实施的,因为准备工作不足才推迟到夏季的6月22日。

  这个时空4月16日德国入侵苏联实施“巴巴罗萨计划”,战术上就是以装甲集群突破苏军防线,快速插入的“闪电战”(德国一般自称为“闪击战)。

  德军投入作战的地面部队有400万人,伴随的还有36万罗马尼亚军队、4万4000多人的匈牙利军队、47万芬兰军队,和60900意大利部队……等九个欧洲国家的军队。

  进攻苏联的德军总兵力超过500万人。

  德军分为三个箭头进攻,北边的是北方集团军群,目标为穿越波罗的海国家攻入俄罗斯北部,占领或摧毁列宁格勒,总兵力为3个集团军1个直属军共计8个军、29个师;

  中间的是中央集团军群,目标为进攻斯摩棱斯克,穿越苏联中西部(现在的白俄罗斯)地区,最后攻占莫斯科,总兵力为下辖4个集团军共计16个军、50个师;

  南边的是南方集团军群,目标为攻往人口密集的农业心脏地带……乌克兰,攻下基辅后,接着攻入南方的俄罗斯大草原直到伏尔加河以及石油丰富的高加索地区,总兵力为下辖4个集团军共计9个军、35个师。

  每个集团军群又有一个航空兵舰队配合,装甲部队除了装备有3号坦克、4号坦克外,还有装有75毫米反坦克炮的3号突击炮。

  这个时空,3号突击炮提前服役了。

  德军是以师、军、集团军、集团军群为序列,其中德军集团军群相对苏联的方面军。

  德军三个进攻方向,是中央集团军群为最强的主力,四个装甲集群,南、北各分配一个装甲集群,中央集团军群拥有两个装甲集群,而古德里安是第2装甲集群司令官。

  在原时空后世众人评价中,古德里安是二战时德军的三大名将之一,虽然他是三人中军衔最低仅是上将,另两人隆美尔和曼施坦因,最高都是元帅。

  4月16日,德军发起全线进攻,“巴巴罗萨计划”正式实施。

  作为中央集团军群先锋的第二装甲集群顺利攻入苏联的白俄罗斯,成为中央集团军群巨大钳形攻势的南部突击力量。

  开战后,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与北部的第3装甲集群一起,在战争初期取得了巨大战果,包围并歼灭了成千上万的苏联军队,缴获了数量巨大的苏联武器。

  苏军前期的失败,除了德军突然发起攻击有关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肃反运动的“大清洗”造成军队的内伤还没有得到治疗。

  从1939年德波战争开始,苏联根据形势采用举国体制将绝大多数工厂转为军工生产,大量的火炮、坦克及飞机源源不断开出工厂,要知道这些年苏联勒紧裤腰带建设工业,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

  武器到位了,甚至连重型坦克t34都生产出两千辆,也是斯大林过高估计红军战斗力的原因,这时候苏联红军总兵力已经超过六百万人。

  德苏战争初期,苏联红军的失利与斯大林高估红军战斗力也有极大关系,他认为苏联红军是能顶住德军的进攻。

  开战后第五天,斯大林下达了第270号命令,命令大意是“任何形式的投降和撤退都不能容忍,所有人必须战斗到底,所有投降和逃跑的人都必须立即清除。”

  这就是斯大林战术水平和“大清洗”的后遗症在发作。

  这与中国解放军运动战军事思想之一,教员所提倡的“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刚好相反,苏军白白浪费了苏联广阔地域所具备的大纵深条件。

  而且苏联红军缺少有指挥能力的军官,呆板执行上级命令,缺少灵活性非常普遍,偏偏苏联红军又非常缺少上下级联络的通讯设备。

  部队被包围后就不知道如何办了。

  苏联红军虽然拥有不少于德军的坦克数量,但开始时红军坦克部队没有独立成军,多数是分到步兵师中,与二战前期日军坦克战术一模一样。

  因此,德苏战争爆发后,苏联红军缺少能够抵抗德军装甲坦克集群进攻的机械化装甲部队,除了使用人海战术拼命外,别无他法,这也是苏军在战争打响以后出现大面积伤亡和损失的重要原因。

  相反,德军除了有装甲突击集群的“闪击”战术外,还有特种作战部队在战场上的战术应用。

  在德军进攻正前方苏军的背后,都有多支特种作战部队提前渗透过去,对苏联红军的通信、后勤以及指挥部实施破坏和袭击,并对一些关键的桥梁实行保护。

  事实上,德国与苏联两国军队的武器差距并不大,但因为战术使用和指挥官能力的天壤之别,使得德军一路势如破竹。

  开战15天后,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就渡过第聂伯河向斯摩棱斯克发动攻击。

  到5月5日德军已经几乎占领了白俄罗斯全境,并取得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会战的胜利,德军在二十天时间就向东推进了约450至600公里。

  5月6日,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包围住前往救援斯摩棱斯克的苏联红军第十三集团军的四个师和第二十机械化师的部分力量。

  7日苏军进行了猛烈反击,苏联中央方面军总司令铁木辛哥下令在戈梅利附近的总计20个师兵力向古德里安的部队发动攻击,处在包围圈内的苏军亦开始了突围行动,但均遭到失败。

  5月11日,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攻下了斯摩棱斯克,打开了前往苏联首都莫斯科的通道。

  “巴巴罗萨计划”实施中,古德里安指挥的第2装甲集群一直都是战场和战役的重中之重,他本人也因此成为德军进攻目标的风向标。

  后世古德里安的粉丝众多,是许多人认为他不仅是德军装甲部队创始人,是德军“闪击战”的发明者,更是一个标准的军人。

  原时空古德里安在战场上造成对手重大伤亡,但战争结束后却没有受到审判,就因为他还算是一个人道的将军,在他的部队里,不允许残杀无辜敌占区百姓也不允许屠杀犹太人,更不允许虐待俘虏。

  攻占斯摩棱斯克的第二天,12日希特勒在古德里安的骑士铁十字勋章上加授橡叶。

  希特勒以为战争很快会结束,骑士铁十字勋章应该已经足够,但是没想到战争持续进行,需要推出更高阶的勋章来奖励越来越多的战争英雄,于是设计在原本的骑士铁十字勋章上方加附一枚银质橡树叶徽记,代表更高一级勋阶。

  斯摩棱斯克战役结束后,古德里安建议希特勒和德国陆军总部以莫斯科为目的地发起合围攻势。

  和原时空一样,陆军总部并没有采纳古德里安以及博克元帅等人的建议,而是由希特勒亲自批示采用伦德施泰特的构想……首要攻击目标为苏联红军布琼尼的西南方面军以及乌克兰首府基辅。

  随后,古德里安所在的第2装甲集群被借调南下配合伦德施泰特的南方集团军群作战。

  这就是后世争议最大的乌克兰首府基辅会战。

  在该战役中,斯大林优先从政治上考量坚持基辅地区的苏军不得撤退,从而让德军消灭了在基辅的苏联红军西南方面军八十万人,其中俘虏多达六十五万人。

  争议的地方,就是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参加基辅会战后,让德军中央集团军群错失迅速拿下莫斯科的机会,是不是赢得了一场大歼灭战,而丧失一场战争?

  事实上,这些争议有失偏颇了,原时空德苏战争德国方面的失败,与是不是能攻取苏联首都莫斯科无关,而是与德国特别是希特勒的战略有关。

  如果莫斯科被德军占领,苏联特别是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红军也不会屈服和投降,当年日军占领了中国的首都南京,薄弱的中国也并不屈服。

  拿破仑进攻俄国时,同样是攻占了莫斯科,结果呢?

  而且,占领莫斯科而放掉苏联红军西南方面军的七十万兵力,如果让斯大林从“存人失地”反应过来,德军的日子更不好过,失败就会更快。

  这就是希特勒和德国战略的失误问题:以德国的体量根本就不可能征服整个苏联!

  所以说现在德军以消灭苏军有生力量为主,正是希特勒采取了非常正确的战术。

  这个时空因为德国军队更加强大,有犀利的“闪击”战术,而对面的苏联红军仍然有严重的内伤,到7月时,得到增援的苏联红军还是失守莫斯科。

  德军终于完成战役目标:战线推至列宁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阿斯特拉罕一线

  这时候的德苏态势,北边的列宁格勒仍然被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包围;中路的莫斯科已经失守,苏军退到莫斯科东边的伏尔加河附近;南边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逼近高加索,这里是苏联的能源基地。

  二战前夕,以巴库为中心的巴库油田和以迈肯普为中心的高加索油田,为苏联提供了经济发展必须的能源。

  如果高加索油田被德军占领,这就是一道加减分算术题。

  而且因为德军在苏联取得胜利,原来在德国后面跟随的一些欧洲小国,开始表示要加入进来与苏军作战,原来已经加入的,又开始增加兵力。

  使得德军加上小喽国家的军队在苏联的兵力超过六百万人。

  苏联红军在德苏战争爆发前,原来兵力有六百多万人,没有增加太多的原因,是苏联政府不想影响军工生产,没有抽取工人参军,但仅仅开战三个月,苏联就失去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这是苏联在欧洲的精华地区。

  而且不仅苏联红军损失近四百万人(与原时空差不多),虽然有少部分工厂转移到欧亚交界处的喀山附近,但大部分的工厂还是损失了,因为失地面积比原时空更大。

  苏联面临最严峻的形势,斯大林除了向美、英两国求援外,而派外交委员莫洛托夫到中国请求援助。

  请收藏本站:https://www.qdbqw.com。起点笔趣网手机版:https://m.qdbqw.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